专题征稿|新型配电系统与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融合的
优化规划和运行控制技术
新型配电系统是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海量异构分布式资源群的枢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一直是我国铁路行业的风向,但轨道交通能源清洁化转型迫在眉睫,挑战巨大。为此,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与新型配电系统交融发展,时空耦合复杂多变,其规划设计、优化运行、融合控制及能量管理等挑战和机遇并存。
简言之,海量异构分布式资源群分散无序接入,使新型配电系统的灵活性大大提升,但强随机的源网荷下其规划设计和安全可靠运行难度剧增;同时,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能源清洁化的关键是如何与新型配电系统的智能化互动,亟需探究在新型配电系统背景下如何将风光氢储热等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接入轨道交通的不同场景,探究多能源接入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拓扑设计、数学建模、能质互馈、优化规划、协同控制、柔性调控、能量管理、健康监测与延寿管理等系列难题,以实现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与清洁能源装备及新型配电系统的和谐低碳发展。
为推动新型配电系统与轨道交通研究的交流、合作与突破,《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特邀请天津大学葛磊蛟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李奇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陈奇芳副教授、兰州交通大学王果教授和兰州交通大学车玉龙副教授推出“新型配电系统与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融合的优化规划和运行控制技术”专题,面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领域发展的相关前沿成果、关键技术、仿真软件、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原创性论文成果。
一、征稿要求
1.选题范围
1) 风光氢储热系统接入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拓扑优化设计
2) 风光氢储热系统接入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多时空尺度数学建模
3) 风光氢储热系统接入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运行分析及柔性调控技术
4)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接入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能质互馈机制
5) 多能源接入系统与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交互影响及协同控制技术
6) 多能源接入系统与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分析及控制技术
7) 多能源接入系统与牵引供电系统动态耦合机理及能量管理策略
8) 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与轨道交通耦合复杂系统健康监测和延寿管理
9) 数据和机理混合驱动下多能源接入牵引供电系统交互提升技术
10) 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接入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运行可视化及管控平台
11) 高原地区电气化铁路与风光氢储热综合能源系统融合机理及运行分析
12) 特殊环境下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与多能互补能源系统融合的运行及控制
2.内容要求
论文撰写可参考但不限于上述选题。应为未经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本次征集主题和方向相符,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方法正确、结论可信、内容创新、逻辑合理。
3.格式要求
请使用《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官网上的论文模板。投稿前,请仔细阅读投稿须知。
二、投稿方式
登录《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官网(https://www.dlbh.net),选择“新型配电系统与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融合的优化规划和运行控制技术”专题进行投稿。
注:最终未入选专栏论文,按照自由投稿相关流程处理。
三、编辑部联系方式
E-mail:pspc@vip.126.com
Tel:0374-3212254 3212234
四、重要时间节点
专题投稿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0日
录用最终确认时间:2025年6月30日
五、组稿专家/客座编委
葛磊蛟,男,副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新能源并网优化控制技术、人工智能赋能微电网/配电网和智能配用电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任IEEE Senior Member、全国微电网与分布式电源并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4)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可再生能源并网专委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电力系统仿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等。入选科技部国家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江苏省“龙城英才”领军人才、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防军工项目和国家发改委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科技项目55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在IEEE TSG、TPWRS等行业 SCI 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60篇(IEEE Transactions 论文14篇,SCI一/二区以上32篇,高被引和热点论文2篇),撰写中英文专著(章节)7本(英文专著2本),撰写国际国内行业标准 6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3项等。先后获得省部级及一级学会科技奖励 25项,其中以第1完成人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技术创新)一等奖1项等;以第2完成人荣获省部级及一级学会奖励10项,包括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担任《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编委、《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青年编委、《系统仿真学报》青年编委、《电力建设》青年编委等学术兼职15个;在《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y Application》、《IET Energy Systems Integration》、《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高电压技术》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围绕“智能配电网”作为特约专刊主编12次;是第五届电力与能源技术ICEPT国际会议主席,在《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中国学术前沿与知识信息服务系列讲座》等开展特邀报告30多场。
李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与运行、新能源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轨道交通新型供电、氢能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领域研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IET Fellow、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中国电源学会优秀青年奖、詹天佑铁道科技青年奖等奖励。近年发表SC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并担任IEEE TIE、IEEE TTE、CSEE JPES、PCMC等国际期刊编委和副编辑。
陈奇芳,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碳配电网技术、交通-能源融合、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人才,GEIDCO新型电力系统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IEEE Member,IEEE PES中国区电动汽车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PES能源互联网技术委员会委员,《电力自动化设备》、《中国电力》、《供用电》等期刊青年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担任PSPE 2024圆桌讨论会主持人,ICPSPE 2023技术委员会主席,ICIPS 2022分会主席,CIEEC 2019会务秘书,在ICGEA 2023、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电力系统动态监测工作组会议等作特邀报告多次。
王果,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轨道交通供电方式、供电分析及补偿控制、供电系统拓扑分析及优化、多源接入牵引供电系统的拓扑分析及控制、新型配电网与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第三届轨道交通牵引能源/动力与传动学部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项目、省财政厅项目多项。表高水平论文 60余篇。负责建设甘肃省一流课程《牵引供电系统》。
车玉龙,男,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不确定性建模及其应用、牵引供电系统与新型电力系统相互作用、交通能源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纵向项目7项,参与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一区/二区论文5篇、EI论文8篇。担任ICPE 2024项目委员会联合主席,ICPET 2024专题主持人,在AEEES 2024作特邀报告1次。